“经典与解释·古今丛编”出版说明
1953年2月,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学研究所,涵盖中国文学学科和外国文学学科。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四个学部,文学研究所遂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其外国文学学科下设四个组,即苏联文学组、东欧文学组、东方文学组和西方文学组。
1957年7月,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引领下,文学研究所创办“文艺理论译丛”辑刊,“旨在有计划、有重点地介绍外国的美学及文艺理论的古典著作”,至1959年初停刊,共出版6辑。1959 年,文学研究所制定“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和“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编译计划。1961年,“文艺理论译丛”复刊,更名为“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同时创办“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历史地刻写了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古今并重的学术抱负,“为新中国文艺理论界提供了丰富而难得的参考资源,成为公认的不可缺少的资料库”。
1964年9月,为加强对外研究,经毛泽东同志批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以文学研究所下辖的四个外国文学组,加上中国作协《世界文学》编辑部,另行成立外国文学研究所。自晚清以来,我国学界译介西方文明古今典籍的学术生力终于有了建制归属。
时世艰难,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快中断了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新生热情。“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在1965年停办(共出版11辑),“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选题39种,仅出12种。
1977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值此改革开放之机,外国文学研究所迅速恢复“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和“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编译计划,“分别删去两种丛书中的‘古典’二字”。显然,译介西方现当代学术文籍乃我国新时期发展所亟需。1979年,外国文学研究所推出大型“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开创了经典与解释并举的编译格局(至1993年的15年间,出版近70种),尽管因人力所限无法继续秉持古今并重的编译方针。
1958年出版的“文艺理论译丛”(第四期)曾译介过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佩韦(1804—1869,又译“圣勃夫”)的文章《什么是古典作家》,其中对古今作家之别有清晰界定。classique这个语词引申为“经典作家”的含义时,起初仅仅指古希腊的荷马、肃剧诗人和柏拉图等。大约公元二世纪时,罗马人也确认了自己的古典作家——西塞罗和维吉尔。但自但丁(1265-1321)、乔叟(1340—1400)、马基雅维利(1469—1527)、拉伯雷(1494—1553)、蒙田(1533—1592)、塞万提斯(1547-1616)、莎士比亚(1564—1616)以来,拉丁欧洲也有了自己的古典作家,他们与新兴王国或者说领土性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关。1694年,法兰西学院的第一部词典把classique界说为“具有权威的古代作家”,而十九世纪的圣·佩韦则认为,这种界定过于“拘束”,现在是时候“扩大它的精神含义”了。因为自“拿破仑帝国时代”——如今称为“大西洋革命时代”——以来,只要作品“新鲜”或“多少有些冒险性”就能够成为classique。由此看来,在今天的中国学人面前,实际上有两个品质不同的西方古典文明传统,以及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欧洲文明传统。
从1959年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和“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编译计划,到1979年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译计划,记录了前辈学人致力于整全地认识和译介西方文学传统所付出的历史艰辛,尽管因时代所限,对两个西方古典文明的基础文本及研究文献的编译刚刚开始就中断了。2002年,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创设“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和专题辑刊,意在承接数代前辈学人建设新中国学术的坚韧心志,继续积累可资参考的学术文献。
2023年12月,在“两个结合”的学术方针激励下,外国文学研究所正式设立古典学研究室。值此之际,我们开设“经典与解释·古今丛编”,志在赓续三大编译计划的宏愿,进一步型塑古今并重和经典与解释并举的编译格局,同时向普及性整理中国文史典籍方面拓展,为我国的古典学建设尽绵薄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古典学研究室谨识
2024年5月
书 目
《道德玄經原旨 附:玄經原旨發揮》(2024年5月)
《公孫龍子集解》(2024年6月)
《智术师列传》(2024年6月)
《普鲁塔克的柏拉图主义》(2024年6月)
《亡灵的对话》(2024年6月)